村网通总站 张官寨村 129111.nync.com 欢迎您!
左手拿镊子,右手拿袋子,酷暑炎炎,在学校门口、汽车站、商场等这些热闹场合的人群中,经常会出现一位衣衫整洁的老人。他会弯腰把手伸进满是蚊蝇飞落的垃圾箱里去捡冰糕棍儿,他会蹲下身在地上捡零散的冰糕棍儿,他不是无家可归的拾荒者,他只是一个在实现自己早已许下的理想的退休职工。他心心念念的理想就是利用废弃的冰糕棍儿“盖房”,来还原家乡古迹旧貌,这个“宏伟理想”一坚持就是二十年。
这位老人名叫张小城,现已71岁,1968年当兵,1969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,他既不是工匠出身,也不是设计出身,单凭自身爱动手的习惯与做事的恒心,自1998年退休后便化身成为一名巧夺天工的“建筑人”,利用废弃的冰糕棍儿,仿建武安遗失的古建筑,为后人留下永久的记忆。
角色的转变,张小城本是不习惯的,他需要放下面子,在炎热的夏天还拉上自己的老伴儿一同出去捡冰糕棍儿,时不时会遇到熟人询问他的近况,而路过的陌生人更是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,张小城的举止显得不那么自然了,内心的纠结也可想而知了。但他并没有放弃,老伴的陪伴,家人的支持,让他重拾信心,一周时间,收集了满满一袋子。每次收集回来,都要将这些黏的、粘的、脏的冰糕棍儿,及时用洗衣粉、再用洗洁精挨个清洗干净,然后经过挑选、晾晒便可收好保存。“建筑材料”有了,接下来就是研究“建筑对象”了。张小城到老胡同里向八旬老人打听历史故事,询问老建筑细节上的样式,到图书馆查阅历史书籍,加上自己的记忆,结合现实整修后的模样,张小城的第一件作品——武安内北门“出炉”了!
小有收获的张小城在广场为自己布置了一次展览,宝贝摆出来,就吸引好多路人围了过来,大家的惊叹声、赞美声不绝于耳,原来我们平时随手扔掉的冰糕棍儿竟能变成如此“宏伟建筑”。之后,总会有人专程去给张小城送“材料”,还有家长带孩子去找张小城学习制作手艺,一时间,张小城“出名”了,这更加激发了他继续创作的热情与决心。
对于张小城来说,用冰糕棍儿建古建筑,既是一个复杂的手工制作过程,也是一个了解、学习家乡历史文化的过程。制作前,他要对收集来的冰糕棍儿进行挑选、清洗、分类、晾晒、上油,然后再根据古建筑的特点进行构思、画图、做底框,再把修磨、调形后的冰糕棍儿小心翼翼地粘上去。有时为了反复斟酌修改细节,他要反复拆装几十遍。沉浸在手工艺制作的世界里,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,淬炼心性,用“细节”回报时光与岁月,这是一份选择,更是一种享受。
集匠心之力,留毫物寄人。武安舍利塔、诰命坊、棂星门、紫金楼、高家戏楼、魁楼…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、规模最大的建筑便是文庙(现总工会位置),一件件工艺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,更展现着张小城对自己这门特殊手工艺的专注与热情、对家乡的热爱和过去的怀念。斗拱、飞檐、蛇头、城楼里的楼梯……精细处的点点滴滴,会令每一个欣赏者为之惊叹,仿佛自己已经能够走进去参观了!一位省领导参观他的作品后,将它们称为“环保工艺品”。他带着自己的宝贝去邯郸参加了五省手工艺比赛,并收获了“特等奖”,张小城的自豪感油然而生。近二十年,张小城完成了五十多件作品,好多都送给了亲戚朋友。北京运河博物馆馆长慕名到张小城的家里参观了他的“宝贝”,提出了想要收藏的要求,随后张小城自费坐客车将自己的一件“宝贝”专程送去了北京运河博物馆。张小城的座右铭是:“在世无名枉作古,留却毫物寄后人”。
眼下,我市图书馆正在收集地方文献,为更好地留住家乡的记忆,张小城将自己最心仪的几件“宝贝”送到了市图书馆,现已被妥善摆放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库中,他的理想仿佛已悄然实现了。